天寶樓紮作創辦人夏中建:「儘管逆境,仍需向前行」

被列為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傳統手工藝一共有五種,「紮作技藝」就是其中一種。隨著經濟改革和社會的進步,傳統紮作技藝雖然承載了社會和文化價值,但在香港發展亦漸式微,有不少人更視為夕陽行業。天寶樓扎作創辦人夏中建卻認為「只要一日有中國人、有道教,這個工藝就有市場。」

夏中建會到不同學校教小朋友整花燈

改變心態

香港常見的製成品包括花炮、花燈、龍、獅、麒麟及紙祭品。在新冠肺炎疫情下,民間節慶和祭典減少使天寶樓扎作的生意受了很大影響。夏中建更形容情況是「絕頂困難」,「今年的盂蘭節亦都未能舉辦法會,加上沒有了2年的節慶活動,紮作生意更少只能靠賣先人祭品。」不過夏中建認為少做生意總好過沒有生意,「儘管逆境,仍需向前行。」他表示在疫情下,內地的工廠更因有人感染而被封,所有人都要隔離3個月。不過隨遇而安的他亦勉勵大家,「做生意一定有風險我們改變不到逆境,但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態。」

獲建力士世界大獎的大型花燈

放棄金融行業做創作

夏中建投身紮作行業已經40 年,雖然年代不同,但當年的他跟很多年青人一樣,勇於尋找自己的理想,做自己想做的工作。夏中建曾經從事金融行業,是香港有前景的行業之一,但對於他自己的選擇從未有後悔。「從事金融行業的確有很好的人工,不過每天6點開始返工做到零晨壓力很大,而且我覺得大家都為錢沒什麼文化。有一日我醒覺,覺得人生不應該這樣,於是就辭職了。」辭職後夏中建決心想為自己的興趣而工作,由於他出身舞獅世家,自小就喜歡幫獅頭修修補補,於是在父親的幫忙下拜師學藝。「本身我打算自己拜師,但因為大家知道我是夏國璋兒子都不想教我,最後靠父親介紹終獲當年的花燈大王梁有錦收為徒。」

歷時半年,全是夏中建的心血

紮作講天份 做人講道德

這個拜師學藝的機會得來不易,至今夏中建仍很驕傲地說,「這行是門手藝、是門創作,拜了師父也很講天份,要邊紮邊作不一定學得識。哈哈,但我在這方面是有天份的,師父有很多徒弟,但仍在做紮作的就只剩我一個了。」紮作是以簡單的材料如竹篾、紗紙、色紙、絹布等,運用紮作技巧和繪畫筆功製作而成。當中分為三大類型分別為,先人祭品、喜慶項目(舞龍舞獅)及花燈等戶外燈飾。夏中建的師父三樣皆通,亦把自己所知的都教了給徒弟。到學成一日,十分講道義的他,為免搶師傅生意,初時只做先人祭品等紮作,直至梁師父年紀漸大退休後,他才接紮龍頭、獅頭和燈飾,並成為了今天的花燈大王,更製作過獲建力士世界大獎的大型花燈,「我把香港美好的事物都製作出來,歷時半年是我最難忘的作品。」

在香港靠紮作為生不難,但由於是厭惡性行業,要請人不容易。

香港是紮作基地

紮作在傳統節日慶典和民間宗教儀式中扮演重要角色,承載了不同族群的歷史和文化。夏中建指由於內地文化大革命的關係而不能承傳,於是技術流落到香港,經香港承存下來。直到改革開放後內地的紮作工藝才從香港流傳回去。他續指如果有人想入行,在香港靠紮作為生不難,但由於是厭惡性行業要請人不容易。因此在未來要承存下去,相信還是得轉移回到內地年青人身上。